中国政府网  |   山西省政府网  |   长治市政府网

今天是

热点查询:长治长治旅游

当前位置:首页>政府信息公开>部门信息公开目录>政府组成部门>市场监管局>公开目录>依法行政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保存为word 打印 关闭
索引号000014349/2024-07672
发文字号 发文时间2024-01-23
发文机关长治市上党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主题词
标题长治市上党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2023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的报告
主题分类其它 发布日期2024-01-23

长治市上党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2023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的报告

 时间:2017-08-20       大    中    小      来源:长治日报

2023年,长治市上党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市场监管工作职能,扎实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现将今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法治建设的重大部署

坚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并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纳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专题学习党的二十大关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新时代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全面依法治区、法治政府建设的工作要点。

二、切实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着力强化法治意识

一是贯彻落实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我局主要负责人积极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担任局依法行政暨法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坚持加强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法治建设的决策部署,带头研究推动落实法治建设工作,定期听取法治工作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严格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规定和落实年度述法要求。

二是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带头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印发《长治市上党区市场监督管理局2023年行政执法人员教育培训方案》,每周一各业务股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已开展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等法律法规规章39次;与执法人员参加“执法大讲堂”、“稽查云课堂”等培训,共计培训10余次,参训人员达500余人次,通过培训不断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三、2023年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工作举措和成效

(一)强化执法监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一是执法人员严格按照《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程序规定》查办案件,禁止跨越程序,后补制文书,严禁压缩法定时效,认真履行告知义务,自觉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推行行政指导,准确适用法规,规范执法文书,及时立卷归档。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山西省规范行政执法裁量权办法》等规范自由裁量的规定,进一步提高执法效能,优化营商环境,全年普通程序行政处罚案件中从轻处罚9件,不予处罚2件,免于处罚24件。三是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落实行政执法听证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等制度,通过严把案件程序关、事实关、定性关、自由裁量关,普通程序案件核审率达100%,案件的准确率达100%。四是强化依法行政,减少行政复议和诉讼,区局2023年无行政诉讼案件,投诉举报处理结果引起行政复议3起,3起作出维持决定。

截至11月底,共查办各类违法案件417件,其中普通程序案件79件,案值2.79万元,罚没合计20.98万元;简易程序案件338起,罚没合计5.21万元。

(二)强化服务意识,着力创优营商环境

一是完善信用修复机制。及时为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实施信用修复,移出异常名录22户,严重违法失信修复1户。个体户恢复下常记载263户。解锁各类经营主体5余次,解答咨询1000余次二是开展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上报市部门联合双随机领导小组的“双随机、一公开”计划有28项,并在政府网站进行公示。截至目前,完成8次联合检查并且100%录入检查结果。三是实施包容审慎监管。落实省市场监管局对涉企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和一般违法行为从轻处罚规定。四是强化涉企收费检查。开展了旅游市场专项检查。对4A级景区振兴小镇、天下都城隍等旅游景区旅游住宿、餐饮服务等进行价格监管;开展了转供电环节不合理加价收费行为专项检查,转供电主体对价格行为进行了承诺,目前已检查转供电主体1家。四是积极推进“个转企”工作。对个体工商户经营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宣传省、市、区“个转企”政策法规,指导培育效益好、潜力大的个体工商户转设为有限责任公司,落实“个转企”奖补资金22.5万元。

(三)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严守食品安全底线

一是积极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区,构建全覆盖全链条监管体系。二是开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有关工作,落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持续推进风险分级动态管理,开展“放心食品超市自我承诺”活动;进一步加强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严格落实入场查验和抽查检测制度。三是制定了《2023年上党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监督抽检实施方案》、《“你点我检”抽检方案》,完成全年抽检任务1276批次。四是开展了2023年春季学校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共检查学校食堂110家。五是全面排查餐饮服务单位油烟净化设施安装和运行情况,督促餐饮服务单位认真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油烟净化设施定期清洗制度,按规定定期清洗维护油烟排放系统及净化设施,并及时做好清洗记录。六是开展校园周边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共检查学校周边流通企业77家、餐饮单位53家次,督促其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七是开展制止餐饮浪费工作,倡导厉行节约,防止餐饮浪费,成立领导小组、明确组织分工。组织学校食堂和餐饮单位、线上外卖平台签订《制止餐饮浪费提振消费信心》承诺书。八是推动食品安全属地责任落地落实工作。全区260名党政干部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包保,对全区C级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包保干部进行培训。明确分层分级,严格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日调度”机制,做好“三清单、一机制”,加大督查频次,切实保障食品安全“两个责任”落实落地。

(四)强化药械安全监管,确保群众用药安全

一是印发《全区涉疫药品和医疗用品稳价保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开展涉疫药械监管。检查各类医疗机构15家,药品经营单位40家。二是对药品经营企业进行监督检查。以药品零售企业合规性检查为主,检查企业全面落实《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情况。三是开展无菌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经营、使用监督检查。经营环节重点检查企业是否未经许可(备案)经营医疗器械,是否经营无证医疗器械;使用环节重点检查使用单位是否从不具备合法资质的供货者购进医疗器械。四是开展药械网络销售监督检查。重点检查通过网络销售药品的零售企业是否存在违规销售的情况。化妆品网络违法违规销售行为监督检查。五是对化妆品经营者是否建立并执行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监督检查,以化妆品集中交易市场、专营店为主开展监督检查。截至11月底,共检查药械经营企业87家、药品使用单位215家,化妆品经营单位70家次,共出动执法车辆296辆次,出动执法人员953人次,办理简易案件9起,一般程序案件4起,罚没款0.7527万元。

(五)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确保特种设备安全运行

一是开展了元旦春节期间特种设备重大隐患专项整治工作重点对供热锅炉供气供暖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开展全面检查,督促辖区内燃气压力管道安全使用单位更新燃气压力管道信息,督促气瓶充装单位初步完成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建设。二是在全国两会、五一等重点时段,突出对人员聚集场所进行检查,重点针对大型游乐设施、场内机动车辆以及公共场所乘客电梯等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共排查整治企业33家次,排查整治特种设备安全隐患36,检查企业16家,排查整治安全隐患5条。三是开展特种设备安全大检查。按照区安委办和市市场局开展安全大检查的文件要求,排查整治特种设备使用单位59家次,排查整治安全隐患77。四是开展特种设备专项整治。五是开展全国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组织开展了安全知识宣传讲解培训,组织观看安全生产事故警示教育片,深入辖区重点单位开展“送法入企”活动,向企业宣讲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六是开展全区特种设备“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按照市局《2023年度特种设备常规监督检查计划》、《关于制定2023年度市场监管系统“双随机、一公开”抽查计划的通知》要,共抽取企业60家,共组成18个检查组开展了特种设备双随机、一公开检查

(六)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展质量专项检查

一是组织对燃气用品等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组织工作人员对辖区包括燃气灶,燃气泄漏报警器,减压阀,等燃气用品销售单位进行监督检查,本次监督检查共出动工作人员50余次,排查销售企业28家,未发现问题企业。二是开展“春季护苗”儿童和学生用品专项行动。对辖区学校周边及全区儿童和学生用品经销企业进行专项检查。共出动工作人员100余次,排查销售企业50余家,发现问题销售企业5家,对问题企业做出整改建议。三是开展塑料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对辖区聚乙烯农用地膜,塑料购物袋等相关产品销售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共出动工作人员60余次,检查销售企业30家,对问题企业提出整改建议。

(七)推进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实行计量惠民政策

一是持续推进“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行动, 对本区5家“专精特新”和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重点培育,精准开展计量服务,帮扶企业开展计量管理体系认证。二是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工作。截至目前,我区共有 8家企业累计上报 96 项标准,涵盖 108 种产品。三是开展整治市场交易缺斤短两专项行动,检查全区集贸市场、商场超市监督检查17家,已做出诚信计量公开承诺的集贸市场、商场超市3家,出动执法人员人次101次,出动执法车辆台次25次,四是实行计量惠民政策,对全区计量器具实行计量检定、校准免费工程,减轻企业负担,截至11月底,共检定加油机560枪、加气机20台、压力试验机16台、压力表2919块、温湿度表531块、环境试验设备324台、长度设备13把、电子汽车衡220台、血压计76台、天平小衡器737台件,共减免企业检定、校准费用180余万元,为优化我区营商环境提供了计量保障。五是推进检测中心农产品实验室“双认证”工作。成立工作专班,对农产品实验室“双认证”工作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截至11月底,开展农产品农药残留速测个487批次,上报不良反应数据552条。

(八)大力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

一是开展“共建放心消费,提振消费信心”3.15主题宣传。3月15日,举行了全区“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积极倡导创建“诚信经营、放心消费”的良好消费环境。组织开展了罚没物品集中销毁行动。共销毁了侵权酒类、过期药品、过期食品、假冒化妆品等100余件物品,货值金额6.4万余元。二是积极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工作。依托法律法律顾问制度,积极开展公平竞争审查第三方评估工作,加强社会各界对公平竞争行为的监督,全区22家公平竞争执法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均已按照要求完成投诉渠道公示工作。三是推广涉农合同示范文本。围绕农产品订单、家畜家禽养殖、种畜禽、食用菌产品买卖等重点领域,积极推广使用合同示范文本500余份,引导广大经营者使用示范文本,减少合同纠纷。四是深入开展打击传销规范直销工作。对辖区4家直销经营门店进行现场检查,重点对直销门店主体资格和明码标价、虚假宣传等经营行为进行检查,落实打击传销工作责任制,营造齐抓共管的打传氛围,不断压缩传销活动空间。五是开展2023年“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活动。对振东集团、八义红绿彩陶瓷、雅瑞地毯、东兴大缸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组织开展专利集中审查、商标优先审查等政策宣讲,引导和支持企业申报专利、地理标志商标,积极与市局相关科室联系共同促进我区地理标志申报工作。六是扎实推进民生领域案件“铁拳”行动,深入开展线下广告、互联网广告领域治理工作。深入辖区内电商企业宣传互联网广告普法宣传,规范企业互联网广告宣传用语,加强日常广告执法力度,集中力量,重拳出击,严厉查办知识产权、广告等违法案件,特别对假冒知名商标品牌、掺杂掺假酒类及食醋、假冒知名品牌及“傍名人”“搭便车”行为、“神医神药”虚假违法广告等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截至目前,共出动执法人员80余人次,办理知识产权案件2起,罚款2.28万元。

截至11月底,2023年共受理投诉举报806件,办结率96%,其中12315投诉举报447件,已办结427起,办结率为96%,受理12345转办359起,办结349起,办结率为97%,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86.3万元。今年新增消费维权服务站21家,新增ODR企业23家。

四、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局在区委、区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行政执法工作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但距离上级的要求和工作目标仍有不足:

(一)职能和人员、能力不匹配。在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产品质量、计量等方面,面临监管任务重、执证专业技术人员少的问题;监管执法方面面临执法人员不足、整体素质跟不上,监管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执法监管面广,涉及法律法规多,执法人员及经费不足,一定程度限制了办案的数量和质量。

(三)执法装备及行政执法场所硬件设施配备不到位主要体现在落实“三项制度”工作中,主要因为行政执法办公场所未达到落实三项制度的要求。一是执法全过程记录方面:目前我局虽已通过文字对行政执法启动、调查取证、审核决定、送达执行、归档管理等行政执法整个过程进行全程记录。但是,在审查取证中,由于执法场所硬件受限,没有单独的询问室,听证会议室等执法办公场所,导致调查询问当事人时无法全程记录;二是行政执法装备严重不足。特别是缺少执法记录仪等设备,目前所使用的执法装备都是机构改革前配备的,全局可正常使用的执法记录仪仅8台,摄像机相机录音笔全部没法使用。

五、2024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工作计划

(一)加强法治建设组织领导,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继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一规划两纲要”,切实履行党政主要负责人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加强党对全面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

(二)依法全面履行市场监管职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继续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继续大力扶持企业发展,做好知识产权的发展和指导工作;继续做好食品、“两品一械”、特种设备、产品质量、价格、认证认可等安全监管工作;继续依法打击各类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三)加大学法普法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法治化氛围。继续强化领导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加大法治培训和业务培训力度,提升干部队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积极探索创新普法方式,扩大法治宣传覆盖面,营造浓厚法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