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山西省政府网  |   长治市政府网

今天是

热点查询:长治长治旅游

当前位置:首页>政府信息公开>部门信息公开目录>政府组成部门>人社局>公共目录>工作动态>计划总结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保存为word 打印 关闭
索引号01236931-5/2020-03403
发文字号 发文时间2020-12-02
发文机关上党区人社局 主题词
标题长治市上党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20年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计划
主题分类其它 发布日期2020-12-02

长治市上党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20年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计划

 时间:2017-08-20       大    中    小      来源:长治日报

  2020年,人社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落实省、市、区部署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保稳定,统筹推进“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劳动关系、人社扶贫、行风建设”各项工作。

  一、2020年主要工作措施与成效

  (一)抓平台、强服务,千方百计稳定就业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961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725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8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6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02%。

  1.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一是落实扶贫公益性岗位安置政策,助力脱贫攻坚。对全区15户未脱贫贫困户中有就业意愿的13户贫困户进行公益岗位托底安置,每户安置一人,月工资标准750元,共发放补贴46879元,并为其购买了30万元的意外伤害保险。二是对农村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的,按规定落实外出务工一次性交通补贴或求职创业补贴,目前已有20人符合补贴规定,共计补贴8966元,并仍在继续审核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交通补贴,目前有5人申请符合补贴条件,预计11月底能补贴到位。三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确定就业见习基地,为高校毕业生实现稳定就业提供就业见习岗位,共征集就业见习岗位270个。截至目前,两批就业见习人员266人全部上岗,已发放就业见习补贴10.2万元。四是加大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做好农民工返岗复工工作,专人专车送人到岗,开展“点对点、一站式”服务,向苏州输出两批外出务工人员200余名,开展“金秋招聘月”“就业扶贫”专项招聘,共计向京东、富士康专项输出100余人。

  2.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一是进一步推进我区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实施。共受理创业担保贷款申请42家,经严格审批,符合条件36家,相关手续已移交上党区邮政储蓄银行。现已审批符合贷款企业17家,共发放贷款238万元,实现创业或吸纳就业人数65人。二是继续落实小微企业一次性吸纳就业补助、一次性创业补贴、职业介绍补贴及高校毕业生经营场地租赁补贴等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目前企业正在积极的申报当中。截至目前,为2家企业(长治万鼎煜电力工程建设有限公司、长治市荷塘月色酒店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共一次性吸纳城乡劳动者27人)发放一次性吸纳就业补助共40500元;申请一次性创业补贴企业共11家,已为1家(长治县宋家庄酒号公社专卖店)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3000元,剩余10家正在公示当中;为1家企业(陕西君营人力资源集团有限公司)发放职业介绍补贴共7.85万元;为长治市上党区成都里火锅店发放高校毕业生经营场地租赁补贴2000元。

  3.全力做好全区劳动力建档立卡工作

  为贯彻落实省委楼阳生书记关于“劳动力建档立卡,摸清底数”的指示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做好“稳就业”和“保居民就业”工作,我们通过调集全局力量,结合乡镇(村)、社区,以常住本辖区内16周岁以上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含外来务工常住人员)为主要目标人群,对个人基本情况、就业情况、技能情况、参加培训情况、参加社保情况等进行了详细摸排,做到了采集信息户户上门,审表录入精准到人,全面落实人人上手,采集录入信息共28万条,通过录入比对确认,我区劳动力建档立卡总任务数共计226735条,完成数226735条,完成率100%,其中农村劳动力建档立卡总完成数130886条,贫困劳动力完成数8918,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了工作任务。

  4.继续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

  制定了《2020年上党区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实施方案》,通过上党全媒体平台等多种新闻媒介进行宣传,依托乡(镇)政府、各乡(镇)劳动保障所对所辖区内的企业进行摸底调查,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进行申报。截至目前,完成各种培训达9611人次,其中职业技能培训3200人,培训内容涉及中式烹调师、电子商务、育婴师等工种;企业在岗培训涉及15家企业,培训企业职工6231人;创业培训180人。

  5.组织参加长治市第三届技能大赛

  组织154名技能人才参加全市49个工种的激烈角逐,获得机电一体化、工业控制、移动机器人、电气装置、花艺、西餐烹饪六个状元,一等奖2人,二等奖10人,三等奖21人,取得全市团体第三的好成绩。通过技能比拼彰显“工匠精神”,充分发挥技能大赛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推进我区产业转型发展,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集聚技能人才,形成提技能、促就业、保民生的好氛围。

  (二)促改革、防风险,促进社会保障发展

  1.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全区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企业共540家,参保人数达33609人(其中参保缴费职工27300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单位201 家,参保人数达10436人(其中参保缴费职工6700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90500人,其中:领取待遇人数54233人,参保缴费人数136267人;工伤保险参保单位845户,参保人员65000人,其中农民工45000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25666人。

  2.免、减、缓缴社会保险费

企业养老保险:全区符合减免的参保企业460家,其中大型参保企业9家,减征人数7086人,免征金额1277.57万元;中小微参保企业387家,免征人数10750人,免征金额5653.29万元;个体工商户参保52家,免征人数98人,免征金额38.65万元,其他单位参保12家,免征人数172人,免征金额25.44万元。预计测算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保险费6995万元。

失业保险:全区符合失业保险减免的参保单位155家,参保缴费人数15487人,预计测算阶段性减免失业保险费180.9万元。(其中大型参保企业12家,减征人数6926人,预计减费33.2万元,中小微参保企业143家,免征人数8561人,预计免费147.7万元)。

工伤保险:全区符合工伤保险减免的参保企业391家,其中大型参保企业15家,减征人数8341人,中小微参保企业376家,免征人数22395人,预计测算阶段性减免工伤保险费2286万元。

  3.返还失业保险稳岗补贴

  为22家企业返还补贴107.3万元,惠及职工2882人。通过返还失业保险稳岗补贴,进一步扩大了政策受益面,提高了返还效率,努力实现“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和帮扶企业脱困、转型升级的目标,充分发挥了失业保险稳定就业岗位、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

  4.按时足额发放各项社会保险待遇

  为全区7134名企业离退休职工及遗属人员发放养老金、遗属补助25229万元;为4433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及遗属发放养老金、遗属补助20843万元;为全区54233名60岁以上城乡居民发放基本养老金共计9482万元。

  2020年共为6132名企业退休人员进行了待遇调整,人均月提高养老金179元,退休职工人均养老金达到3017元;为3645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进行了待遇调整,人均月提高养老金179.46元,退休职工人均养老金达到4151元;为18227名年满65岁城乡参保老年居民提高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5元。

  (三)强力度,稳增长,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

  2020年我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预计完成37362元,增速8%以上。

  (四)优人才、强人事,积极助推高质量发展

  1.做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事业单位人员岗位晋升299人。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共130人,其中初级59人,中级49人,高级22人。开展2020年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推荐工作,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基层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已推荐2人,其他系列推荐10名高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人员、9名中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人员。

  2.做好公开招聘招募工作。为我区2020年公开招聘97名教师、卫生系统引进3名高层次人才、3名免费师范定向生、我区引进的25名我区籍回乡教师办理了聘用手续。组织2020年招募“三支一扶”工作人员资格复审及面试工作,9名“三支一扶”工作人员已全部到岗。

  3.为40名符合颁授条件的人员发放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章。

  (五)严防控、促稳定,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1.全区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5%。

  2.收到书面申请的劳动争议案件57起,不符合受理条件的18起,符合受案条件的39起,已结案39起,其中裁决结案17起,调解结案10起,撤诉结案12起,结案率100%。成立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推广使用了“互联网+调解”服务平台,引导当事人通过该平台在线申请调解,目前已通过该平台处理1起案件,真正实现了调解服务申请“不见面”,处理工作“不断线”。

  3.主动监察各类用人单位227家,下达责令改正决定书25份,协调处理欠薪案件20起,立案查处并移送公安机关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案件1起,共为101名农民工追讨工资待遇117.1501万元,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大监察力度,确保“三个清零”。围绕我区创建“基本无拖欠”这个目标,实行“冬病夏治”,认真贯彻实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在建筑施工领域大力推进劳动用工“六项制度,发挥政府应急周转金保障作用,准确掌握欠薪隐患苗头,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工地,确实做到防患于未然,坚决杜绝发生新欠。

  (六)缴社保,提就业,全面落实扶贫攻坚政策

  1.积极落实养老保险的缴费困难群体的政府代缴政策。多次与扶贫办等部门交流比对信息,确保低保、重度残疾人、计生特困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等困难群体参保缴费,享受社保待遇。2020年为685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685700元,实现困难群体应保尽保。

  2.建立“扶贫车间”,扩大贫困劳动力就业面。认定山西炎垚鑫陶业有限公司、长治县满堂红灯笼有限公司两家企业为“扶贫基地”,吸纳贫困人口60余人。截至目前,为山西炎垚鑫陶业有限公司发放以工代训补贴18000元,发放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39000元。

  3.加大对全区未脱贫贫困户的兜底帮扶力度。对全区15户未脱贫贫困户中有就业意愿的13户贫困户进行公益岗位托底安置,每户安置一人,月工资标准750元,共发放补贴46879元,并为其购买了30万元的意外伤害保险。

  4.积极支持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外出务工。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贫困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手段,并对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一次交通补贴和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目前有5人申请符合补贴条件,预计11月底能补贴到位。

  (七)强学习,转作风,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常态落实每周五集中学习制度,严格按照工作要点制定理论学习计划,明确学习内容。依托“学习强国”、“三晋先锋”等平台认真开展理论学习,不断强化理论武装;开展业务“练兵比武”,提升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严格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教育引导全体干部职工始终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增强廉洁自律意识。积极落实人社领域“快办”、“打包办”,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试点工作,持续深入改作风、转作风、正作风,切实为企业和群众“减负”。

  (八)化矛盾,保安全,创建“三零”单位

深入开展“三零”单位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主动把业务工作与“三零”建设有机结合、深度融合,凝聚形成创建工作强大合力。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召开推进会、专项宣传等多种形式,宣传“三零”创建内容,使创建工作深入人心,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自觉投身到“三零”单位创建工作中。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确保了全年无安全事故发生。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全力维护稳定,加强信访、仲裁、监察的协调配合,形成解决矛盾纠纷的工作合力,全年共计解决信访案件60余件。

  二、存在问题与困难

  (一)就业工作压力大。一是企业提供工作岗位与就业人员的愿景存在差距,造成企业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比如:我区周边立讯、华烨高科等大型精密制造业企业,存在工作枯燥、工时长、管理过于死板等现象,造成很多年轻劳动者不愿意去这些企业工作,但受年龄限制,年龄偏大一些的劳动者想去又去不了。二是受地域影响,我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少,大都不愿背井离乡,即使发达地区薪资待遇高,也不愿出远门。三是存在劳动者掌握的技能与企业要求的不相匹配问题,需要相应技能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劳动者,而有相应技能的劳动者找不到需要的企业,需求与技能存在结构性矛盾,同时也缺少相应的宣传交流平台。四是因今年受疫情影响,给就业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和不利影响。各类企业复工复产相对延迟,导致用工量减少、尤其加重了农村劳动力输出难度和各类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难度,就业工作压力较大。

  (二)社保扩面难度大。社会保险各险种参保不平衡,参保覆盖面不充分,全民参保质量不高。存在受企业改制等影响,参保职工人数萎缩、非公有制企业参保难、新业态就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仍游离在社保之外,扩面工作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部分企业暂时经营困难,出现拖欠社会保险费用现象,社保扩面征缴难度增大;一些企业长期经营困难,破产国有、集体企业拖欠社保问题突出,影响职工养老保险待遇的享受。

  (三)执法力度需加强。一是执法队对部分用人单位在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监督监察存在漏洞,部分建设施工单位存在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不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及用工手续不完善等行为;二是执法队伍业务素质、执法水平需进一步提高,执法装备落后;三是执法队在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方面,与其他职能部门衔接不够,存在一些行业主管部门没有认识到“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不能做到行业牵头处理农民工工资欠薪案件。

  (四)人才培养不充分。一是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地方用于人才培养上的资金相对较少,制约了对本土人才的培养,让本土人才培养陷入疲软的境地,造成本土人才流失到其他先进地市。二是由于身份、资历等因素的限制,一些人才从事着与自己特长不相匹配的工作,导致一些专业、行业技术很强的人才没用武之地,出不了成绩,也产生不了较大经济效益。三是技能培训工作创新性和灵活性不足,培训时间短,没有对本地区企业所需人才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

  (五)改革实践创新少。用新发展理念指导工作实践、解决新问题措施不够,把精力放在当前具体工作上的多,对长远性发展着力不够;接受上级安排布置多,自主探索工作新思路点子少;凭经验处理问题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能力欠缺。

  三、2021年工作计划

  (一)扎实做好就业创业工作

  1.实施好技能提升专项行动。坚持把“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作为头等大事,突出量质并举,全力实施全民技能提升行动。全力开展大规模培训、多工种持证、广范围考证、强特色品牌的职业技能提升专项行动。

  2.继续做好就业见习工作。帮助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失业青年增强工作经验,提升就业能力,为促进青年就业和成长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21年预计完成就业见习目标200人。

  3.继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鼓励劳务中介、人力资源公司开展劳务输出工作,同时建立多地、多单位劳务输出基地。形成“点对点”专项输出,通过劳务输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预计2021年实现劳务输出1000余人。

  4.继续开展技能人才选拔。积极组织参加全市技能大赛,充分发挥技能大赛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带动广大劳动者争先提升技能的热情,更好的服务我区高质量转型发展,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持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1.全面实施全民参保扩面行动。全面摸清未参保人员底数,以城镇灵活就业人员、退伍士兵、新业态从业人员和断保续保人员为重点,全力推进社保人群全覆盖。

  2.扎实推进社保制度改革。落实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制度,推动落实工伤保险省级统筹,推进工伤保险按项目参保、工伤预防等工作。

  3.推进社保政策落实。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及时调整提高城镇职工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失业和工伤保险待遇。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补贴。严格落实退役士兵补缴政策,确保工作顺利推进。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

  4.拓展社保卡服务功能。完善社保卡综合服务体系,增加即时发补社保卡网点,实现社保卡办卡服务下沉,做好第三代社保卡换发和电子社保卡登记申领,加强社保卡公共服务功能应用,为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安全的用卡服务。

  (三)加强人事人才管理工作

  1.鼓励支持人才往基层流动。全面落实岗位管理倾斜政策,适当上调基层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稳定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2.深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健全完善人才评价政策和收入分配制度,促进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释放。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注重壮大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做好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工作。

  3.重点帮助企业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方面大力支持。根据上级文件关于转发人社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民营职称工作的通知》的通知(晋人社厅发[2020]38号),落实民营企业和自由职业者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等政策。

  (四)积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1.完善企业欠薪信息公开曝光制度和“黑名单”制度。将企业欠薪情况纳入企业信用评价机制,加大查处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案件的移送和社会公布力度,形成对恶意欠薪犯罪行为的有力震慑,从而减少拖欠工资行为发生。

  2.进一步推广使用“互联网+调解”服务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当事人通过调解服务平台在线申请调解,对当事人直接到调解组织申请调解的,也要通过调解服务平台进行登记,依托平台调解争议案件,形成良好的“互联网+调解”工作氛围。

  四、“十四五”期间工作思路和工作安排

  (一)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

  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各项的工作优先位置,健全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创造平等就业机会。一是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活动,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统筹做好城乡新增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等群体的就业工作。二是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体系,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就业,进一步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帮扶力度。三是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服务市场机制,引导、扶持、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规范人力资源服务业行为,加强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监管,优化创业环境,落实税费减免、创业担保贷款支持等配套政策措施。

  (二)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服务水平

  一是大力推进全民参保计划,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重点持续对灵活就业、新业态从业人员等群体的扩面参保工作。围绕保民生、保稳定、保增长的大局,不断健全和完善政策措施,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切实做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二是及时调整待遇享受标准。按政策规定及时调整提高参保人员的待遇水平,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三是加大社会保险基金风险防控力度。深入开展社保数据稽核,建立制度化、常态化、数据核查机制;四是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持续推进系统行风建设,推动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和办事指南的落实落地和动态调整。进一步做好社会保险待遇资格认证工作,在全面取消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集中认证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认证服务模式;五是向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大力优化社保经办数字化环境,构建职能高效与安全可靠的社保数据管理体系。积极提升社保经办数字化能力,提升社保统计手段。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卡(含电子社保卡)在社保领域应用。

  (三)紧紧围绕人才强区战略,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十四五”期间,继续实施好技能提升专项行动。坚持把“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作为头等大事,突出量质并举,全力实施全民技能提升行动。全力开展大规模培训、多工种持证、广范围考证、强特色品牌的职业技能提升专项行动。完善多渠道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科学、分类、动态、开放的专业职称评审体系,形成以能力、业绩为导向,重在社会、业内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使用机制和“个人自主申报,业内公开评价,单位择优使用,政府指导监督”的职称工作运行机制。

  (四)深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切实做好人事管理工作

  完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机制。建立和完善“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坚持规范程序、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的竞聘、考核办法。加大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力度,探索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总量、类别、等级及其数量的设置和调整办法,形成动态管理机制,不断优化岗位结构,实现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

  (五)进一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一是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十四五”末,全区劳动合同签订率要达到95%,适时在全区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全面推进企业劳动合同制度专项行动、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等各项工作的开展。二是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人事劳动争议仲裁院各项软、硬件建设;仲裁案件当期结案率达100%;仲裁员、调解员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初步实现仲裁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三是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和工作机制。重点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体制,力争“十四五”末,形成覆盖城乡、统一规范、高效便捷的监察执法信息和监控管理平台,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力争达到100%。

2020年11月20日